最新消息!“认房不认贷”终于来了!

栏目 : 中央政策 来源 : 每经房产 日期 : 2025-04-28

8fc803787acefecb881a30a8b5b3813c.png

0648094cf158f9a07f15712f45699423.png

要闻概述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表示,满足相关条件的“二套转首套”房贷,可按规定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太房热评

这一举措在房地产领域与经济发展层面都显示出明显的积极信号。从房地产发展角度看,切实减轻了购房者的负担。每年1.2万元的税前扣除额,虽数额不算巨大,但对购房者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福利,提升了其购房与还贷能力,有助于激发合理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从未来经济方面,减轻购房者负担可释放其消费潜力,使其有更多资金用于其他消费领域,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faf478283dce192d2d4e7ddfa39a18ea.png

资讯详情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12366纳税服务平台针对“二套转首套”房贷利息能否享受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最新解答,引起广大购房者和市场的密切关注。税务总局明确表示,满足相关条件的“二套转首套”房贷,可按照规定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每年可享受1.2万元税前扣除额。

为稳定楼市,我国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实行“认房不认贷”。受益于政策调整,部分购房者将此前的二套房贷利率变更为首套房贷利率。在此背景下,购房者能否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问:我之前住房贷款是首套房贷利率,并享受了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后,我作了“贷款置换”并新签了贷款合同,新贷款仍享受首套房贷利率。但政策规定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请问“贷款置换”后我还能继续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吗?

答:可以。纳税人按照《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进行存量住房贷款置换的,由于置换前后纳税人的住房仍为同一套,可以继续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

其中,贷款合同编号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在个人所得税APP在“专项附加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变更同一套住房新办理的贷款合同编号等信息。

f1fd69957ac9874599ad78234bd1854.png

问:“二套转首套”的纳税人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需要提交资料吗?


答:个人通过手机个人所得税APP采集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时,需要提供住房贷款合同、贷款还款支出凭证等资料。如果填写的信息内容不完整或者纳税申报存在疑点的,税务机关将按照规定向纳税人核实有关情况。

8d5958b61ac0d3ec2cbb3aa0a8447ec.png

问:我2021年购房时使用的是商业贷款,符合首套房贷利率等条件,并享受了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2024年我办理了商业贷款转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新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仍是首套房贷利率。请问“商转公”后我还能继续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吗?


答:纳税人在办理商业贷款转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含全部转为住房公积金贷款,以及转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的“组合贷”等形式)后,新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符合《国务院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8〕41号)有关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条件的,由于置换前后纳税人的住房仍为同一套,可以继续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

您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个人所得税APP在“专项附加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填报同一套住房新办理的公积金贷款合同编号等信息后即可享受。填报完成后,既可以将上述信息推送给任职受雇单位在平时扣缴时享受,也可在次年办理汇算清缴时享受。

(小编注:根据国发〔2018〕41号文件,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这意味着,纳税人可最高连续20年每年享受1.2万元税前扣除额。

c0f300b960faae253c7ea79f99e568e.png

太仓房产信息咨询

添加微信,注明“买房

太房热线为您服务

    



    更多太仓楼市信息请继续关注-太房热线


1.jpg


    凡注明非太房热线来源的作品,作品版权归原发布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本网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亦不构成任何建议。


免责声明:本站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信息服务,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页面所载内容及数据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示为准。用户因参照本站信息进行相关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如有不当,您可以联系我们:0512-53572098转802。